寓意吉祥的“福寿绵长”,画工精湛的“松鹤童子”,扎制精美的“喜庆有余”……昨日,324只代表各省最高水平的纸鸢,汇聚农运会风筝比赛工艺评定现场。传统文化与乡土题材完美融合,辉映出一场异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风筝比赛工艺评定环节的顺利结束,标志着农运会风筝比赛圆满完成。大赛裁委会将以放飞赛与工艺评定两项成绩之和,评判出单项竞赛和团体的一、二、三等奖。扣人心弦的颁奖典礼,将于今日在南召莲花泉国际旅游度假区举行。 民间工艺夺天工 结束了为期两天的放飞赛,在各单项竞赛中胜出的前12名运动员一大早便开始为亲爱的“战友”——风筝进行“梳洗打扮”。 上午8时30分,324个风筝各就其位,静静等待着裁判员的评分。风格迥异、内涵丰富的风筝,将评判现场变成艺术的殿堂。一只风筝就是一个典故,一只风筝就是一项艺术,一只风筝就是一段历史。在巧夺天工的风筝中,我们看到了:貂蝉弄影,闭月羞花;五福齐天,健康安宁;八仙贺寿,福寿绵长;脸谱变幻,魅力迷人;青蛙王子,精灵可爱……精彩不断,惊喜连连。“风筝制作工艺的整体水平,比上一届有了很大的提高。”裁判长孙会欣喜地说。 风筝的工艺评分,依据扎制、绘画、裱糊、创新四方面的表现,每方面各占10分。扎制讲究造型美观、结构严谨、放飞效果出众;绘画讲究色彩搭配,构图和谐,笔触细腻;裱糊讲究骨架合理,裱糊平整;创新则要求在继承传统,突破、发扬。 民族文化绽芳华 谈起风筝,运动员们自豪不已:“风筝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裁判员方继宗娓娓道来,风筝起源于我国,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例如在我国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相传龙生9子,驼鼻、蛇身、鱼鳞、虎嘴、鹿犄角。这就要求,龙串类风筝的扎制者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广大风筝爱好者之所以钟爱龙串,除了观赏性强,还因它代表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昂扬进取。“巨龙”腾空,遨游碧空,更代表着放飞者对民族的美好祝福。 民俗项目韵流长 本次农运会风筝比赛,创下了历届农运会中参赛代表队最多、竞赛项目最全、场地最好的三项之最。 纵观整个赛事,孙会说:“参赛运动员的放飞技巧与制作工艺,代表了全国风筝界的最高水平。这样高规格、专业性赛事非常难得,不仅为运动员们提供了相互切磋的舞台,更积极推动了传统文化和民俗体育项目的创新与发展。” 赛事结束后,北京、台湾等代表队成员纷纷表示:热情好客的南阳人和极具魅力的南阳城,给他们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希望以后能加强联系,通过比赛架起经济、文化合作交流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