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民俗,是南阳民间历代相传、积淀而成的社会风尚和习俗,它包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识,是我们传统文化特有的优势,千百年来它熏染陶冶了优越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质,铸造了千百万民众厚德载物、“大象无形”的胸襟和气概。它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底蕴和活力资源,构成了南阳各族民众历尽无数劫难而不衰败并能取得辉煌成绩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南阳经济生活、民风、婚葬、禁忌、民风、节日、饮食、庙会等习俗和少数民族习俗,可以清晰地窥见蕴藏在其中的朴厚的地域文化意蕴。
南阳发达的社会经济首先表现为农业经济的高度发展。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淅川县黄楝树遗址中即发现有稻壳和稻米以及加工稻米的石杵和石臼等。《史记·货殖列传》载:“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到了秦汉时期,牛耕和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以及以种植业为主导、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经济格局,昭示了南阳农业经济发展已进入了辉煌时期。《南都赋》中记载南阳原野上除有“菽麦稷粟”外,还有小麦、大麦、蚕桑、麻、高梁、薏米等。著名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阳。“南阳蚕”可一岁八织,成为地方一大特产,名扬天下。春秋南阳人范蠡曾作《养鱼经》一卷,后人习郁依范氏之养鱼法作大陂,引陂水为鱼池,并植以楸竹(《水经》卷二八《沔水注》,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印书馆缩印。)。汉代陂堰星罗棋布,为养鱼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天然条件。 |